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篇1幸好后来画面转成彩色的了,给人予希望,我也长长舒了口气。
彩色的画面中,那些幸存的犹太人表情庄严地来到一座看似普通的坟墓前有序地进行祭奠。这看似普通平凡的坟墓里却安躺着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就是奥斯卡、辛德勒。
他曾经是一位十分富有的德国老板,在德国人血腥屠杀犹太人时,他和许多高级德国军官认识。当时他完全可以荣华富贵下去,但他不像其他德国人那么残忍自私,正义和良知最终让他做出营救犹太人的决定。
他开始用大把大把的金钱,钻石贿赂各级军官,并按人头买下了数千个即将送往可怕的奥斯维幸犹太人。找借口说是把他们应聘为工人,而他却让犹太人整天在工厂了自由做事,工厂根本不生产一样东西。最终他的钱用光了,破产了。
后来,德国投降了,在二战中输了。因为辛德勒是德国人,所以他的下半身便是不断地逃亡。
虽然他的物质没有了,但他善良和正义的伟大壮举留在了所有人的心中,他得到了人们的尊崇,早已超脱了物质层面。
电影画面由黑白转成彩色,这是为你辛德勒转的,也是为正义转的。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篇2黑白,正如影片给人的视觉效果,从头至尾影片都笼罩着一层莫名的忧伤,一种淡淡的压抑。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样,影片站在德国商人辛德勒的角度真实的展现了二战时期纳粹的 ……此处隐藏5987个字……暴力?她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巨大落差的窒息感,使我不禁瑟瑟发抖。
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想起了另外两部相似的战争题材的电影:《血战钢锯岭》和《南京!南京!》。
虽然《血战钢锯岭》与《辛德勒的名单》都是真人真事所改编的,《血战钢锯岭》的部分场面甚至比《辛德勒的名单》还要血腥残忍,他们上悬崖后要跨过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看着断肢残臂七零八落地散在自己身边,看着战友被喷上别人的脑浆后自己的脑浆也马上被打出来了。但是这并没有激起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心灵上的恐惧。我觉得可能是《血战钢锯岭》中的主要突出的是真实的血腥感,而《辛德勒的名单》突出的是内心的恐惧。
还有一点,《血战钢锯岭》男主角人物塑造不够立体。男主人公在影片是那种不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英雄。从逻辑上来看,上战场不拿枪,有点过于戏剧化,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辛德勒则是一个立体人物。从一开始的只图利益,到傲娇地假装自己不想救人,再到与军官周旋,散尽自己的财产,到最后痛哭着后悔:我还可以多救些人的。这样的人物是丰满的,是有逻辑存在的,是可以让我们共鸣的。
与《南京!南京!》比较,我还是想要“点名表扬”《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拍摄手法。《南京!南京!》讲的是南京大屠杀,同样用了黑白拍摄的手法,来渲染事件的悲伤性,但是没有像红衣小女孩这样一个有视觉突出感的人物出现。《南京!南京!》中的叙述也有些杂乱,而且并没有一定的剧情主线,感觉一直在说日本人如何残忍,中国人如何可怜。它镜头的表达也略显拖沓,常常把一个镜头放太长时间,观众们都视觉疲劳了,还不播出下一个镜头。
《辛德勒的名单》不管是从人物塑造,还是从电影拍摄手法来看,都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