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坚不可摧》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坚不可摧》观后感1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男主角赞佩里尼是一名意大利裔的美国人,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但赞佩里尼从小却是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孩子,为此,他的母亲经常为他祈祷,希望他成为一名诚实善良的孩子。一次机会,赞佩里尼的长跑天份被发掘出来。在还是一名高中生时,他就代表美国参加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但随后而来的二战打断了他的运动生涯,他成了一名军人,1943年,他所乘坐的战机在南太平洋上空坠毁,赞佩里尼与另一位幸存者,靠一艘设备简陋的救生艇,在海上奇迹般的漂流了47天后,被日军发现,遣送到日本集中营。在集中营里,由于赞佩里尼的不屈和奥运选手的身份,他受到了看守长渡边变态、非人的残害,遭遇非常悲惨,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屈服,直至迎来美军的营救。
正如这部电影的名称《坚不可摧》,我们看到了一个坚不可摧的英雄形象,但坚不可摧的并不是肉体,而是信仰:当他在大海上漂流了四十多天,靠接雨水、吃生鱼肉、海鸟肉生存时,我们看到了被大自然摧残得瘦骨嶙峋的病态肉体;当他被皮鞭、棍棒、拳头抽打,被军靴踢踩跺踏、被各种变态酷刑折磨时,我们看到的是伤痕累累、奄奄一息的软弱肉体。但支撑这肉体生存下去的却是信仰——坚不可摧的信仰。当赞佩里尼在海上漂流遇大风暴,随时会被巨浪吞噬时,他向天主祈祷:“主啊,如果你能让我生还,我以后的生命都将属于你!”。
天主给 ……此处隐藏1570个字……上和心理上的力量。另一个战友迈克的畏缩情绪让他变得不知所措,他越是不愿意参与其中,意志就越发薄弱,以至于在海上漂流了20几天后就死去了。应该说无论是路易的坚持信念,还是迈克的一蹶不振,其实都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而我们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战俘营的'日子,对路易来说有过之无不及,战俘营长官鸟人的近乎变态的虐打每天都会发生,当信念的力量使路易熬过一天后,他面对的将是另一天可能更为凶残的毒打;而坚持使战俘们看到战争胜利的希望时,他们会面对日本人溃败前的杀害,不管他们如何信仰上帝,上帝仿佛已经将他们完全遗忘了。路易在最终获救之后,曾有人问他是怎么挺过来的,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知道我会受到那么多苦难,我会自杀。这一段,对日本军人的塑造停留在一个极端变态的人物上,有点极端,不知道这部片子会不会受到日本人的抵制。
影片最后的对于获救后的路易的生活只是一笔带过,颇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对于路易战后的心理上克服绝望和战后综合症并成功出现在东京奥运会上的过程,交代的很简单,但是她耄耋之年参加奥运开幕长跑的真实镜头,让我很触动!
看完影片,我决定务必要去读一遍原著!
而作者劳拉希伦布兰德,她个人的故事,在坚韧地面对生活的苦难方面,恐怕一点也不比她笔下的形象差。她从19岁开始就得了一种叫作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疾病。大多数的时间里,她都虚弱到不能离开家,甚至没法离开自己的房间。但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她依然完成了两部引起广泛反响的作品,一部《奔腾年代》,另一部就是《坚不可摧》,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她对路易赞贝里尼做了75次采访,而这些采访竟然全部都是通过电话进行的。
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以同样坚韧的精神力量,感染着作为观众或者读者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