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1: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是收录王小波杂文最全的一本。我个人比较喜欢他的杂文,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并快乐着。
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此刻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但是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之后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持续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人类学好处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一种文化之内,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语言,有一些独有的信息,文化能够传播等等。”
王小波的杂文别具特色,自成一体。幽默的笔调,使得文章妙趣横生,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读时,你能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乐趣。如《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驴和人的新寓言》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都是异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 ……此处隐藏18355个字……注意力在身边的人身上。
王小波在文中提到:话语即权力。我想这句话在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的当今社会再适宜但是了。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能够更快更好的传达信息,这在无形之中加大的言论的力量,同事也能使人们更好的行使权利,但是,欲速则不达,在我们享受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在理解超多的虚假信息,在这个时间就是一切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去查证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于是网络,成为了我们最忠实的“朋友”,每一天,我们都从网络上观看世界的动态,然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行使所谓的“权利”,完全不思考它的真实性,于是,伤害就这么造成了,整个世界迷茫了,在短暂的沉默过后,世界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我不能肯定的说话语即权力,但是我想这种权力的杀伤性必须是很大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王小波认为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对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故事的结尾,小奥斯卡发现成为了侏儒,这只能证明,冥冥之中的那种力量只让小奥斯卡在生理上停止了生长,却没有使它持续一颗童心,从某种好处上说,小奥斯卡已经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孩子了。不知当小奥斯卡变为老奥斯卡时,有没有后悔当时的决定。成长和沉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情,也许,我们能像小奥斯卡那样选取永远都持续小孩子的模样,但却没有办法永远持续沉默。我想,在这些沉默的人中,有大多数并不是一向都持续这样的状态的,人们对于沉默的态度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改变的。
我想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感慨,更多的是来自“血统的本能”吧,这是物以类聚的最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