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雾凇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雾凇的教学反思1《雾凇》是一篇文质兼美、意境美的写景文章。曾经听过老师用此文作为公开课,在课文中的有些环节上还是会“绕弯子”。在课余也和乔老师聊及此课,乔老师也有同感,她还不无细致的提及到了大多数老师“绕”的环节——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为了将此课上好,为了在课堂上少“绕”,我仔细备了这课。
由于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所以整节课我还是以读为基础,但侧重悟,引领学生在赏析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悟雾凇的美。
一 课堂结构的设置。
文本解读是根,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教者对文本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成败。《雾凇》这篇课文通过对其外形及形成过程的描写突出了一个“美”。同时,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课文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它的形成而对它的外形描写的文字却很少。”除了告诉我们它的形成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外,是不是在告诉我们雾凇的美更多的是体现在它形成的过程。基于这一解读,教学中我直奔重点,难点,为学生构建的阅读话题“你感受到的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这么美的雾凇,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个阅读话题的构建我是考虑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多元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尊重他们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 关于课件的运用
其实,我是一个不太爱课件的人。有感于我们大师 ……此处隐藏14279个字……雾凇的美,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另外,在教学中张老师好以“读”为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
二、抓关健词教学。
教师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是围绕一个“千姿百态”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想象、感受雾凇的各种姿态,进而感受雾凇的美。雾凇的美是两个方面的,
一是千姿百态。
二是神奇壮观。
首先,教者出示“千姿百态”这个词语,让学生了解雾凇千姿百态的原因。这里的千姿百态并不是雾凇本身的姿态,而是因为雾凇随着附着树木枝叶形态而产生的不同。教师带领学生理解“琼枝玉树”。随后,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跨越时空,感受雾凇的不同姿态。有了直观经验的基础,学生的想象说话落到实处。教师在学生想象说话时,教注意结合了文本,进行了指导。出示句式训练:洁白的雾凇像的。这样课堂上学生说雾凇的姿态时,语言更加生动优美。最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在感受雾凇姿态美的基础上,感悟“忽如”带来的神奇和壮观。这也正是文本所蕴涵的内容。
这节课准备充分,抓注重点:雾凇的形成。以“奇”贯穿全课,突破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书,自读、默读、个别读、齐读等,读中感悟,同时,教师创设意境,引导学生感悟,尊重学生主体,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解,有效利用媒体,激发了学生情感,并向课外拓展,优化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