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猫》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猫》的教学反思1《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大黄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小猫的淘气来表达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研读教材时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而且在遣词造句的运用上也十分生动和生活化,妙趣横生。因此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文库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已达到培养能力,加强基础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在整堂课中,我觉得各环节处理的基本到位,检测预习后发现学生在多音字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我进行多次强调,让学生多读多记。理解课文中学生品读词句也到位,学生理解了猫的古怪性格的具体表现。我还注重写法的渗透,如我抓住文中猫耐心等老鼠这一事例,讲到写作技巧,并引导孩子们说出描写小动物时,要 ……此处隐藏11862个字……就要以前个哈姆雷特”也不为过,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感悟都没有谁对谁错,大概是我太过于认为引导孩子读一本好书,一定要交给他们些什么,有些许刻意把孩子往我想要去到的方向带,其实想想看,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多留一些空间给他们,也许才是对他们更好的引导!
孰不知遇到一个好的故事不仅能让孩子们快乐,连我这个讲故事的人也陶醉其中。通过这次导读课,我想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导孩子们阅读,不如与孩子们一起阅读!
《猫》的教学反思15备课前,我查阅了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到这篇文章是从鲁迅先生写的《狗·猫·老鼠》中节选的。它由温馨的回忆开始,为下文蓄势。表面上看这仅仅是百姓口头流传的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诫善良的人要小心防备那些心怀鬼胎,心术不正的人。
鲁迅先生的文章比较深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悟出这么深刻的道理的确很难。所以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水平,在教学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了解故事内容,从这个故事内容的本身悟出一些道理。我班的个别学生对文字已有较好的感悟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文字。他们愿意在课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想象力颇为丰富。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通过读、讲,想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填空、引读形式推进教学。“老虎学会了扑、捉、吃的本领后,心想:要是 ___________,就__________;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爬上了树,心想:要是___________,就__________。”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他们个性化的想象,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达到发挥想象的目的,并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最后,我还设计了拓宽环节,引导学生认识鲁迅的朋友、导师以及笔下的人物,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